正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正阳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2024-00015 信息来源: 卫健体委
名称: 正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正阳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文号: 正政〔2024〕4号 主体分类: 正政
生成日期: 2024-06-04 有效性: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正阳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4 年 6 月 3 日

正阳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服务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救治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健康促进法》,按照《河南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驻马店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有关精神,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正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沪陕高速、新阳高速环顾四周淮内高速、安罗高速贯穿全境辖区面积19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万亩,辖20个乡镇(街道),1个开发区,295个行政村(社区),人口86万。正阳县史称“膏粱丰腴之地”,素有“一半米一半面,掏钱难买正阳县”的美誉,拥有花生、小麦、生猪三张“国字号”名片和肉牛、奶牛、水稻、正阳三黄鸡四张“新名片”,是全国粮食生百强县、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生猪调出第一大县;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双园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等荣誉称号。是农业大县、产粮畜养强县,也是新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疗耗材产业重点县。

2.医疗卫生状况

2.1 卫生资源拥有量

截至2020年底,全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42个。其中:医院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医院中,公立医院3个,民营医院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2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72个,门诊部1个,村卫生室33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计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院1个。

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5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53人,注册护士1378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24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021张。“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高,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3.22增长到6.48,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26增长到2.18,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从0.92增长到2.22,每万人全科医生0.97

拥有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11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2台。

2.2 卫生资源利用

2020年,全医疗机构总诊疗326.2万人次,出院人数10.76万人,住院手术服务12753人次,全医疗机构病床周转次数为28.87次,病床使用率为72.8%,平均住院天数为8.67天。

2.3 居民健康状况

2020年全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4.37‰、5.34‰下降到2020年的2.52%3.44%,孕产妇死亡率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1.29%,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优于全平均水平。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围绕“六个现代化驻马店”奋斗目标,正阳县确立了打造驻马店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县城经济新高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全县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态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同时要看到,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新冠病毒感染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弱项需加快补齐,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亟待加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居民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患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职业健康等问题不容忽视,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需求也不断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对服务质量和品质要求逐步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全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凸显,以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服务质量和水平仍需持续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六个现代化驻马店”奋斗目标,忠实践行“十大战略”、“八个着力”,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速提质推进健康驻马店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建设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规模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型、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正阳、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提质扩容。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整体规划,系统整合。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合理制定资源配置标准,强化全行业与属地管理,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体系整体功能。

——关口前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在资源配置和投入上加大向公共卫生倾斜力度,建立完善医防协同机制。立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

——均衡配置,重心下沉。加快优质资源区域均衡布局,推动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以基层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

——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深化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改革,促进资源配置与管理考核、药品采购、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协同,强化科技、信息化监管等支撑,形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力。

目标指标

2025年,基本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安全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适应提速提质推进健康正阳建设要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正阳县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2020年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疾病

预防

控制

体系

1

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0.7

“十三五”末 提高30%

预期性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

全覆盖

预期性

应急

医疗

救治

体系

3

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100

预期性

4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的比例(%)

100

预期性

床位和

人力

资源

配置

5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48

6.8

预期性

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50

预期性

6

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64

0.85

预期性

7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18

2.8

预期性

8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22

3.37

预期性

9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0.23

0.54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0.97

≥4

约束性

11

医护比

1:1.02

1:1.20

预期性

12

床人(卫生人员)比

1:1.32

1:2.50

预期性

中医药

服务

体系

13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37

0.62

预期性

14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100

95.0

预期性

重点

人群

健康

服务

15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65

预期性

健康

水平

16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床位。

三、机构设置与功能定位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

(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储血点和职业健康等机构。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机构设置:设置1家标准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四五”时期按照国家和河南省疾控改革方案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

功能定位:贯彻中央和河南省关于疾控体系改革的总体方案,按照系统重塑、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协调高效的原则,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主要负责辖区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检验检测与效果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研究指导等。

2.妇幼保健机构

机构设置:县政府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推进“两个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功能定位:以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生殖保健为中心,以临床诊疗技术为支撑,加强保健与临床融合,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并负责辖区妇幼健康工作业务管理。县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县域内妇幼健康业务管理、人群服务和基层指导,融入县域医共体建设。

3.健康教育机构

机构设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设立健康教育,规划建设健康教育基地

功能定位:健康教育承担健康科普、健康传播规范、标准和技术指南制定,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负责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媒体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有关人员的培训;总结与推广适宜技术;进行健康信息管理与发布;开展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素养监测,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需求与效果评估,及时发布监测与评估结果。健康教育基地由健康教育管理,向公众提供科学规范的健康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健康知识普及、健康自评自测等服务。

4.精神卫生机构

机构设置:县人民院根据医疗需求开设精神心理门诊设置病房的精神科谋划设置公立精神专科医院。

功能定位:以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为主体,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作用,优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干预、诊治和康复服务。

5.急救中心()

机构设置:在市急救中心建设“全市一张网”的统一框架下正阳县设置急救分中心。完善急救中心()布局,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因地制宜确定。

功能定位:承担各种伤病员的院前急救工作,开展急救技能普及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实现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积极谋划开展航空医疗救护。

6.采供血机构

机构设置:县人民医院设置1个储血点。在人群聚集区或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设置1-2个固定采血点(),在各乡镇设置相对固定的献血车停放地点,并建立专属停靠标识。将献血屋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对流动采血车停放提供支持。

功能定位:储血点负责血液储存和县域内其他医疗机构血液供应服务。

7.职业健康技术支撑机构

机构设置: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健康体检机构为主干,鼓励尘肺病等职业病患者数量较多的乡镇、街道,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患者康复工作。

功能定位:健全正阳县域内的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监测、评估等技术支撑网络,承担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评估、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等任务,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

8.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机构

机构设置:县政府根据工作职责,规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的设置,由其承担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任务。

功能定位:承担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等监督工作,查处医疗服务市场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等监督检查。开展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

(二) 医院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各级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承担健康教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支援社区等任务。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

1.公立医院

1.1 县办医院

机构设置:重点建好1所公立综合医院、1所公立中医院、1所公立妇幼保健院,加快提质改造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十四五”期间,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服务水平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甲等”评审。

功能定位:县级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治急诊急救和危重症转诊功能,负责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任务、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相应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1.2 其他公立医院

支持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其他公立医院的资源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统筹管理。

2.社会办医院

机构设置:由投资主体自行选择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与社会资本合作举办营利性医院。鼓励1-2家民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为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

功能定位: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诊所等。医务室、门诊部按相关规定合理设置,个体诊所不受规划限制。

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机构设置:县政府在每个乡镇举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建好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功能定位: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救治服务能力的危急和疑难重症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达到或接近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为社区医院。

2.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机构设置:调整优化行政村卫生室的建设布局与设置登记,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布局建设1所标准化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常住人口较少、服务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登记村卫生室,常住人口较少、服务半径较大的地区,可通过加强巡回医疗、上级机构驻村服务、发展移动智慧医疗等方式,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

功能定位: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健康咨询与指导服务。

(四)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根据本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和卫生资源情况,合理设置区域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血液透析、医疗消毒供应、健康体检等机构,与各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鼓励发展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等提供老年护理、康复、安宁疗护服务等。

四、优化资源配置

(一)床位资源配置

1.合理调整床位布局

2025年,全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6.8左右,其中公立医院5.2-5.5张左右。社会办医维持在1-1.5张左右,在总床位控制下,不受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的限制。每千人口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提高到3.5张左右,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内,结合基层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

2.优化床位配置结构

适度控制治疗性床位增长,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倾斜。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0.85张。探索建立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在资源配置、医保支付、绩效考核等方面实施分类管理。

3.提高床位质量和使用效率

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合理确定床均面积。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例提高到1:2.5。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对全院床位和护士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下一步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提高微创手术、四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日间化疗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

4.强化综合评价

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引导优化配置床位资源。分区域制定床位配置原则,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结构、床位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状况,按照鼓励发展、平稳发展、控制发展等策略,科学制定床位发展目标。病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综合医院,需经评估后方可新增床位。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

按照级优、乡(镇)级实”的原则配置资源。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较“十三五”末提高30%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原则上按每万名常住人口1.75名的比例核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按每万人口配置1-1.5名卫生监督员。妇幼保健要依据《河南省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要求》,配足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急救中心()储血点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不少于1名公共卫生医师

2.完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

提高医生配置标准,大幅度提高护士配置水平,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的岗位,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加大全科、公共卫生、康复和护理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8人左右(其中中医类别0.62),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37人左右,医护比达到1:1.20。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4人,每千人口药师()数增长到0.54人。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3.7人以上。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适当增加人员配置。

(三)技术和设备资源配置

1.促进医疗技术发展应用

坚持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经济、伦理原则,加强医疗临床技术管理,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日常监测与评估。严格规范相关技术应用,加强服务监管。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强化神经内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临床心理科、眼科、口腔科、产科、康复医学科、老年病专科、骨科临床专科建设,提升临床服务能力。

2.优化医疗设备配置

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公立医疗机构配备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优先考虑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国产医用设备。鼓励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动建立“基层检查、级诊断、资源共享、结果互认”的服务模式,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加强医学检验检查质量控制,提高诊间调用率,有效降低重复检查比例。

3.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配置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信息化等设施设备配置。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断层扫描 (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 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

(四)实验室资源配置

建设一所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支持配置移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下一步支持三级综合性医院建立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有多种基因检测技术平台,具备自行开展生化、免疫、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等实验室条件。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五)信息数据资源配置

实施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完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深化卫生健康数据资源目录应用,强化数据智能化治理和应用。推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医疗健康数据跨层级、跨领域、跨部门互联共享。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加快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

五、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坚持以理顺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立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健全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织密扎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一)优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机制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推进标准化建设,负责对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制定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具备2小时完成现场检验检测、24小时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的设备配置。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慢病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全部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并发挥基层健康管理作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城乡社区联动机制,落实网格化管理职责。

(二)优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相关部门之间协同监测预警机制,巩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平急结合”长效机制。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依托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等专科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医院(含中医院)建设2支紧急医学救援队,引导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推动城乡社区应急响应队和应急志愿者组织建设。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

(三)建立一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加强人员培训、模拟演练、信息管理等平台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急诊科,并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加强急救车辆、设备配置,完善院前急救系统监测预测机制,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

(四)健全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

适当提高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依托县人民医院强化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持续加强县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能力建设,建成符合标准的可转换病区和重症监护病区。原则上,在疫情发生时能迅速开放的传染病病床数不少于80张。乡镇层面,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哨点诊室)切实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能力

(五)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

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制定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预案,加强物资、人员、技术储备。中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促进防控、救治、康复有效衔接,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强化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和急慢分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县域有中心、基层强网底”的医疗服务格局,实现“一般病在医联体网格内解决”。

(一)全面提升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充分考虑医疗基础水平、功能任务、专科设置、病源结构等,有序引导部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专科医疗机构,或向人口流入、医疗资源薄弱区域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先发展县级公立医院,重点建好“三所公立医院”。“十四五”期间,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服务水平,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加强县级医院儿科、肿瘤、心脑血管、呼吸、重症、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持续推进县级医院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的提档升级,建设肿瘤、VTE、微创介入、麻醉疼痛、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有效承担县域内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任务,不断提高县域内就诊率。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实施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配备,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提档升级,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康复医学、中医、口腔、临终关怀等特色专科,面提升常见疾病基层首诊能力、急危重症识别转诊能力、下转患者接续服务能力、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续改善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满足城乡居民就近就医和健康服务需求。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改造,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提高到70%以上,90%以上村卫生室实现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设置急救站点。到2025年,4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社区医院标准,至少有一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

()促进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化发展

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在眼科、骨科(骨伤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以及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鼓励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血液净化、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办医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与社会办医联合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有序发展前沿医疗服务,引导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社会影响、有一定品牌特色的社会办医院,实现社会办医院服务量占比明显提高。鼓励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

()推动整合型医疗体系建设

建设县域医共体。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以其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强化总额预算管理,加强监测评估,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推进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信息等统一管理,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发展专科联盟。积极推动专科联盟建设,在区域内或者跨区域,根据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1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

发展互联网医院。支持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的有效沟通。鼓励符合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

()完善医疗服务模式

强化平急转换。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配置。

加强防治结合。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以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为切入点,推进基层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医防融合。鼓励妇幼保健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服务,提升防治结合水平。建立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

密切纵向联动。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联动、连续通畅的双向转诊机制。规范发展医疗联合体,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和利益引导机制。

强化学科协作。全面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以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建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推动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制度化。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领域新型服务模式建设,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

(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健质控组织体系,完善覆盖主要专业和重点病种的质控指标。完善诊疗规范和技术指南,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经方培训,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完善覆盖二级以上医院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逐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监测。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其他重点监控药物等为重点,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进药品使用监测和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挥临床药师作用,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推动医疗联合体内药学服务下沉,临床药师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重点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加强平安医院建设。严格落实医院安保主体责任,健全涉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系统、科学、智慧的医院安全防范体系。建立完善医警数据共享和联动处置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大力推行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七、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建成以县中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中医药科室为重要组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其他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社会办中医机构充分发展,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一)加快优质中医资源扩容

提升县中医院的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服务水平。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完成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建好“国医馆”。

(二)夯实中医药基层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中医馆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中医馆”全覆盖,中医医师配备达标,30%以上建成市级以上示范“中医馆”。全面推进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诊疗室建设和中医药服务开展,加强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鼓励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中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和老年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推动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70%以上的村卫生室和8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建立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调机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中西医协同机制,建立中医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作的疾病防治机制。

(四)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

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加强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培训工作,鼓励综合西医医院开展学习中医试点。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立科室间、医院间和医体内部中西医协作机制,打造一批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旗舰”科室。

八、优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围绕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加快完善妇幼健康、老年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血液供应保障服务体系,补齐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老年健康服务等领域短板,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全面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一)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以妇幼保健和妇女儿童专科为核心,以综合医院妇产科、儿科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大中型综合医院为技术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县妇幼保健达标建设和提质升级,“十四五”期间,县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

全面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建立高危儿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幼儿入园健康体检健康档案管理。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的宣传动员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预防意识和能力县妇幼保健院持续开展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

(二)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大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建立1所区域综合托育中心,作为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按照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标准,完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建立若干普惠性社区托育中心;以住宅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发展家庭托育点;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建设工作场所托育点。

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1家以上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三)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加强老年医院、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鼓励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和护理医疗机构,鼓励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设立老年病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占比。加快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筹划12所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或护理院,至少有1所安宁疗护中心(可依托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以上;力争100%的综合医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老年健康服务机构(科室)。提高多病共治能力,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建立完善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

(四)提高职业健康技术支撑能力

完善职业病监测评估技术支撑机构,加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业务科室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必需的仪器设备和业务用车、应急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覆盖县、乡镇的职业病诊断救治技术支撑网络。至少有1所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和治理能力建设,强化防尘、防毒、防噪、防电离辐射等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提升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相关软硬件设施,增强信息数据汇总、分析、评估能力。

(五)健全健康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在疾控中心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队伍充实、运行管理高效的健康教育,县级健康教育人员分别按照1.75/10万人口的标准配置,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不低于岗位总量的80%。在各级医疗机构中设立专门科室负责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工作,每个机构从事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配备不少于2人。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作用,大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质量。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六)优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县、乡级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精神(心理)等科室设置与建设。补齐县级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短板,到2025年,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谋划建设精神专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纳入县域医共体网格统一管理。加强精神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精神科医师数量提升至每十万人口4.0名。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为载体加强县级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服务站点、心理援助热线建设。

(七)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增加康复医疗资源供给,以市中医院“励建安院士工作站”建设为依托,引入现代康复理念、康复技术与传统中医康复有机融合,推进康复进临床、进重症,辐射带动全康复诊疗水平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康复医学科。按照国家印发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基本标准和建设管理规范等,加强软硬件建设,切实提升县域康复医疗服务水平。按照分级诊疗要求,医疗机构结合功能定位按需分类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康复优势,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在综合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康复医院设置中医药康复治疗室,其他康复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5%以上。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推动康复医疗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融合发展。加强康复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

(八)完善血液供应保障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血液供应保障服务体系。统一规划辖区采血点和储血点设置布局,明确功能任务、数量布局、服务区域范围,建立形成“质控上收、服务下沉”的供血服务模式。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健康正阳建设任务要求,精心组织,积极推进,确保规划落地。

(二)落实部门责任

卫生健康体育、发展改革、机构编制、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医疗保障、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政策协同,协调推进规划实施。卫生健康体育部门根据规划需要按程序适时进行调整。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本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机构编制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三)动员社会参与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乡社区联动机制,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强化和明晰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权责。学校按规定设置保健科(卫生室)。用人单位做好职工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加强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设,推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相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和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作。

(四)严格规划实施

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确保顺利实施。建立规划执行闭环管理机制,完善重点医疗资源配置合规性审查制度,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引导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建立规划实施问责制度,加强绩效考核,落实工作责任。

相关政策解读:《正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正阳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政策解读

顶部 打印 关闭

主办:正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我们

备案序号:豫ICP备09038368号
网站标识码:4117240001

豫公网安备 41172402000125号